2024.11.15. 12:34:56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Lung Talk肺部肿瘤规范化诊治大咖谈 —— 共话EGFR+ NSCLC全病程管理,优化个体化诊疗策略

发布日期:2025-04-16 20:00:00   来源 :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作者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浏览量 :12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发布日期:2025-04-16 20:00:00  
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4月12日,第三场Lung Talk「肺部肿瘤规范化诊治大咖谈」暨南方肺癌联盟肿瘤论坛在佛山南海利泰皇冠假日酒店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三代EGFR-TK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为核心,由三位专家分别带来课题,了解药物的新突破;第二部分则带来4个精彩病例分享,与会专家也给出的自己的见解;本场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为肺部肿瘤规范化治疗方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1-3:第三场规范诊治大咖谈三位主席开场致辞


新突破,新视野


第一部分,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兢兢教授带来《从三代TKI规范化治疗应用看EGFRm+NSCLC晚期患者全程管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金时主任带来《辅助靶向治疗在EGFR阳性NSCLC多学科治疗中的作用及未来方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邓彩旧教授带来《EGFR-TKI联合或加量治疗研究进展》三个课题,三个课题从患者全程管理、辅助靶向治疗、加量和联合治疗三个方面阐述了三代TKI作为主要治疗方案的优势以及未来方向。


几位讨论嘉宾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刘剑教授:认为吉非替尼在没有出现耐受的情况下可延长服用时间;


彭彬教授:作为胸外科医生也会在思考手术切除的部分,可以考虑相对保守后期加上药物治疗的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更大的提升;


罗海涛教授:作为基层医院如何去规范治疗以及建立全流程管理,通过活检等更全面的病理检查来为病人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宋海锋教授则认为TKI加量治疗如何后续评估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滑动查看图4-9 会议现场



道且长,行将至


这部分由四位专家分别分享相关病例,并由讨论专家进行提问交流。分别是广东省人民医院谭荃荃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肿瘤中心包和婧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张亦飞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姚艺慧教授。

(一)病例1

YYY  女  64岁   PS:1分

诊断:右肺腺癌 cT2aN3M1c(多发脑)IVB期

NGS:EGFR 19del;PD-L1:阴性;C-MET:90%+,FISH阴性

图10 病例1诊疗路径图


几位专家围绕病例1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王树堂教授(指出三代TKI发展到现在,不仅仅看重其疗效,更加关注安全性和用药时机。患者使用的前2种TKI皆因不良反应不耐受而停用,后续治疗先是接受了单纯的PCB治疗,因颅内新增病灶再改用阿美替尼治疗,病情得到一个不错的控制,PFS长达24个月,但是能否在接受PCB治疗的同时加上阿美替尼,这样会不会更加优化一些,更好地防止颅内转移,以此达到更好的获益);谢建立教授(提出疑惑,患者使用奥西和伏美都出现胆红素还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那后续使用阿美替尼是否还遇到相同的副作用,同时是否考虑降低用药剂量来减弱不良反应);


韩冬梅教授(则关心连续使用三款TKI,是否会影响患者的医保报销,杨主任对此也做出了解答,在实际临床当中,以患者的利益出发是对的,但是不能仅考虑医保报销,前2款TKI耐受不了,应及时做出调整,让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控制才是重点,而且之前的2款TKI使用过程中,患者只是不耐受,病情并未进展,都属于一线用药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医保报销);


陈楠教授(通过举例临床当中遇到的一个TKI不耐受,产生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来引发如何进行后续治疗的思考,主持人彭莉做出了解答,可以在针对不良反应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减量处理,观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针对本次病例提出问题,为何最后采用的是伽马刀治疗而不是放疗,杨主任则是解答到,患者本身比较排斥过多的放疗,担心影响全脑的这个认知功能,最后才决定使用伽马刀治疗,对身体损害少);


胡建新教授(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局部的鞘内注射,彭莉教授解答道TKI效果好的情况下,还是优先选择TKI治疗,杨主任也补充道局部的鞘内注射疗效有限,副作用大,除非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不适用TKI才考虑这一治疗手段)。

滑动查看图11-15 会议现场


(二)病例2

男性,50岁患者 2021-5-14在我院体检行胸部CT平扫提示:1.左肺下叶背段结节灶,考虑早期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患者当时未予重视。1周前出现胸闷,2023-7-25门诊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背段结节灶,较前增大,考虑周围型肺癌。纵隔肿大淋巴结,未除转移。2023-7-26收到胸外科。


王树堂教授(质疑EBUS未明确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依据,主张结合影像学高代谢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综合判断。提出对临界可切除病例(如单站N2淋巴结转移)优先考虑新辅助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提升手术转化率。);胡建新教授(建议同步放化疗后评估手术可行性,若不可切除则维持靶向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老年或肺功能差患者优先靶向治疗,减少放化疗毒性。);陈楠教授(强调耐药管理,关注三代TKI耐药后机制(如MET扩增),探索四代TKI或双抗药物联合方案。


 提出治疗前移,支持TKI在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韩冬梅教授(主张TKI前移至新辅助或维持治疗,尤其对年轻患者,结合手术或放疗提升局部控制率。通过ctDNA动态监测耐药性,优化治疗调整时机。);谢建立教授(提出肿瘤标志物(如CA125)动态变化与影像学不一致时的处理困惑,呼吁标准化监测流程。

 

而对于耐药后策略,建议参考MRT研究,探索适应性治疗模式(如间歇性给药))。


(三)病例3

男,73岁,肺癌合并TB、慢性肾功能不全。

图16 病例3诊疗路径图

病人后续2024.4.26第四次入院化验肝功能损害,停靶向药物、停抗痨药、护肝支持治疗;2025年1月9日因更换造瘘管后血尿不止再次入院。


张教授表示,该病例中的肺癌和肺结核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易误诊、漏诊、延迟诊断;且肺癌合并TB、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方案的考量要慎重,密切监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不良反应。


王树堂教授(综合评估了患者的整体状况,指出治疗过程中需平衡疗效与毒性,建议在肾功能不全时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管理(如心衰、败血症),提升生活质量);


谢建立教授(提出了初始治疗方案的争议,认为在患者体能状态较差且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而非单纯依赖TKI。他还强调了放疗介入的时机和局部治疗的重要性);


韩冬梅教授(则从内科角度分析,认为TKI应尽早用于新辅助或维持治疗,并建议在肾功能不全时调整剂量,同时注意多学科协作。);


陈楠教授(关注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针对C797S突变的情况。建议在耐药后考虑联合治疗或更换药物,如布格替尼或西罗莫司,并强调动态监测的重要性。);


胡建新教授(从放疗科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脑转移和局部进展的情况下。他提到早期放疗可能有助于控制病情,但需平衡毒副作用和患者耐受性。)。


(四)病例4

男,69岁,病例特点:

1、EGFR L858R复合突变型肺腺癌,合并脑转移

2、一线阿美替尼单药耐药后出现C797S突变

3、进展模式:脑缓慢PD,余病灶SD

图17 病例4诊疗路径图

各位专家对该病例非常感兴趣,几位教授分别发言:


胡建新教授(作为放疗科专家,他建议脑部病灶增大时应及时放疗,而非等待全身进展,并提到高剂量阿美替尼在脑转移患者中的优势,高剂量阿美替尼(165mg)可能增强血脑屏障穿透性,联合贝伐珠单抗可协同控制颅内病灶。同时,他建议早期联合放疗与靶向治疗,避免单一治疗模式,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陈楠教授(讨论了EGFR-TKI耐药后的处理,特别是C797S突变的管理,提到布格替尼联合西罗莫司的方案,但指出其副作用较大。同时,她提到阿美替尼加量治疗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支持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


韩冬梅教授(强调TKI前移至新辅助或维持治疗,结合手术或放疗提升局部控制率。她提到动态监测ctDNA的重要性,并支持在耐药后尝试联合治疗。);谢建立教授(指出初始治疗应考虑更积极的方案(如A+T),并提到放疗应尽早介入。他支持使用阿美替尼加量联合贝伐珠单抗,并认为该方案有效控制颅内进展);


王树堂教授(讨论了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认为在体力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联合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但对后续换药持保留态度,建议继续现有方案并监测疗效)。


总结


杨教授做出大会总结,今天更多讨论的是单药治疗,希望大家更多地探索联合治疗;更希望年轻的大夫不局限于个案报告,个案报告不可过分推断一般的规律;鼓励多做转化研究。


最后冯教授总结,对今天的课程以及病例高度认可,并觉得以病例切入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共鸣,大家讨论得相当透彻,希望LungTalk能越办越好。

图18-19 主席总结现场





END








杨衿记医生简介



资深肿瘤内科医生。

毕业于SUMS(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六年制临床医学系全英班,牢记母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立志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医生。


关注我们

ATTENTION US


<肺肿瘤专业的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普>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维多利广场写字楼B座1901室
邮箱: qdsikkpcih@139.com
传真(FAX):020-28098364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视频号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