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人在听到“癌症”二字的瞬间,仿佛被宣判了死刑?颤抖的双手,瞬间苍白的脸色,彻夜未眠的焦虑......这些反应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谈癌色变”的集体记忆。而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如何破除“谈癌色变”的心理魔咒?
2025年4月26日,第二十二场肺事讲·Lung Talk讲述了65岁的林阿姨勇敢抗击肺癌的故事。她从“卧床不起”到“可以打完一整套八段锦”,追求“诗与远方”,她究竟如何摆脱对癌症的过度恐惧?如何和疾病和平共处,活出自己生命的另一个高度?让我们一起走进林阿姨的故事。

图1: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专家和患者家属合影
点击观看第二十二场Lung Talk精彩内容

生命的裂缝里,照进一束光
2022年5月,林阿姨莫名感觉胸口疼痛,起初并不以为然,去了家附近的推拿店按摩后,不仅没有好转,胸口反而愈发疼痛。最终,在丈夫的陪伴下,林阿姨在当地医院做了胸部CT检查。CT报告上,“疑似肺癌”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平静的生活。
今后的无数个夜晚里,林阿姨彻夜未眠,辗转反侧。她偷偷上网查询肺癌患者的照片——那些骨瘦如柴的身影、化疗后苍白的脸蛋,都像噩梦一样萦绕在她心头。“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林阿姨回忆道。恐惧如潮水般涌来,直到儿子握住她的手说道:“妈,现在的医学发展进步,治疗手段更先进了,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的。”林阿姨似乎找到了精神的力量。
但在2022年9月底,林阿姨的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呼吸困难、没有精神,身体已经疼痛到无法正常思考。”林阿姨说道。国庆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转诊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最终林阿姨被确诊为肺腺癌晚期。身体的种种不适似乎都在暗示着林阿姨的情况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林阿姨的病灶具有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杨衿记医生坚定告诉林阿姨:“不用担心,有靶向药可以用。”医生的话像一束光,照进她灰暗的世界。刻不容缓,2022年10月24日林阿姨开始服用奥希替尼靶向治疗。11月18日,林阿姨来到医院复查发现有大量的心包积液,在进行胸腔穿刺引流之后,并没有发现胸腔积液有肿瘤细胞,初步排除了胸膜转移的可能性。经过胸部CT复查显示: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林阿姨的病灶已经比原来缩小了近乎一半。这个结果让林阿姨以及家属都欣喜若狂,“有效果的,我们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林阿姨说道。几天后,林阿姨胸闷症状渐渐消失了,她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食欲明显改善,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中气十足。

图2: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现场

抗癌路上,家人是最坚实的铠甲
当林阿姨刚确诊肺癌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家人:“别告诉邻居。”她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种因患病而产生的羞耻与否定,就是病耻感——它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患者承受着比疾病更疼痛的折磨。如何摆脱”病耻感”?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刘向欣医生说:“麻绳专挑细处断,若要使麻绳不易断,则需要患者和家属心向一处,拧成一股绳,一起抗击肺癌。”

图3: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专家刘向欣教授发言瞬间
林阿姨的生活起居都是其丈夫悉心照料,承担起了所有曾经自己不熟悉的家务活,变着法子的给妻子煲汤,茶余饭后,常常会拉着林阿姨一起在小区散步。让她感受到呵护,感受到爱。远在广州工作的儿子也会经常打微信视频关心:“妈,你不是‘肺癌患者’,你只是‘暂时需要吃药的妈妈’。”儿子的话,让她终于卸下心里的包袱。

从“活下来”到“好好活”
为了打好这场持久的肺癌攻坚战,林阿姨也下定决心养好身体。在患病之前,林阿姨就已经有了打八段锦的习惯,患病后就搁下了,但在知道八段锦对抗癌、提高身体素质也有极大的益处后,她下定决心要重拾八段锦,为自己的抗癌治疗锦上添花。可由于肺癌所带来的胸闷、呼吸不顺,林阿姨在最初尝试八段锦的时候只能坚持五分钟,但她并没有因此气馁,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家人们的鼓励之下,身体情况也渐渐好转。

图4: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嘉宾许先生
林阿姨的儿子许先生向我们分享道:“家人的陪伴,在患者抗癌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而我和父亲能做的就是,让母亲能够淡化掉患上肺癌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减少心理上的压力。除了鼓励母亲多锻炼、打八段锦之外,还时常让她和闺蜜一同出去旅游和聚餐。”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一科杨衿记医生呼吁:“希望社会能减少对肺癌患者群体的歧视与偏见,让患者可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到正常社交生活中,让患者活得有尊严,活得有生命质量。”

图5: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专家杨衿记教授发言瞬间
如何能让患者真正回归社会,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呢?肺癌患者回归社会的障碍往往来自自我污名化和外界误解与偏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社会心理专家杨佳鑫教授提到把自己微信的标签从“医学人文耕耘者“改变为“人文概念焊接师”——就是想专注于把专业术语转换为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减少误解与偏见。当患者将疾病视为"可解决的困境"而非身份标签时,卸下“病耻感”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他提醒要理解疾病使人从生活状态进入生存威胁状态,所以一定要做好积极应对,患者和家属要与专业团队充分配合才有利于战胜病魔。

图6:“人文概念焊接师”杨佳鑫教授

隐忧乌云散,终于见月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阿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健康作息、坚持锻炼、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但心中仍有一颗恐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发芽——“会不会再过不久,靶向药就耐药了呢?”
2024年10月25日,奥希替尼靶向治疗两年后复查发现原病灶、区域多组淋巴结及双肺结节较前明显缩小,经过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多学科会诊)诊疗后,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最终林阿姨于2024年11月7日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达到MPR(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主要病理学缓解),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是阴性。许先生称它为“劫后余生的惊喜”。此刻的林阿姨如释重负,笑逐颜开,这是医疗进步给她带来的奇迹。如今的林阿姨已经可以完整地做完一套八段锦,热爱旅游,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图7:2025年4月27日林阿姨在江西新余市旅游的照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一科孙浩医生感叹说:“在过去20年,肺癌治疗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记得2007年我刚接触医学时,精准医疗刚刚崭露头角,如今已深刻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从IPASS研究开启EGFR靶向治疗的新纪元,到三代TKI药物奥希替尼的问世,再到围手术期靶向治疗的应用,一步步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从数月延长至数年。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像林阿姨这样的案例,她亲身经历了从精准分型到靶向治疗,从手术治疗到MRD指导下的药物假期,从“drug holiday”再到自己正经历的“holiday”(访谈期间正与闺蜜在旅游),这是让人感到振奋的消息。”

图8: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专家孙浩教授
林阿姨的蜕变完美诠释了"心身疗愈"的真谛。从确诊时的恐惧绝望,到如今从容打完八段锦、畅游山水,她不仅战胜了病魔,更实现了心灵的涅槃。科学治疗手段带来身体的康复,家人的爱治愈心灵创伤,医患携手重拾生命掌控感。

图9:第二十二场Lung Talk访谈嘉宾全体合影


杨衿记医生简介
“
资深肿瘤内科医生。
毕业于SUMS(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六年制临床医学系全英班,牢记母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立志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医生。

”
关注我们
ATTENTION US

<肺肿瘤专业的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普>